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冯绍雷:欧洲式“撤退”

2012-08-31 07:42:00 作者: 冯绍雷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如何看待欧洲的颓势

作为军事战略家的拿破仑曾经说过,组织撤退是比进攻更加困难的事。也许这句名言可以从欧洲长时段的“战略撤退”过程中得到反映。

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老牌帝国就已显露败象。欧洲内部的分化动荡、全球力量的对比落差,按照国际金融史专家苏珊·斯特兰奇的说法,事实上的金融中心就已经开始从欧洲向美国转移了。

但是,回顾二战以来一系列重大变化,可以发现,无论多大困难,欧洲还是不依不饶地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和优长。二战刚刚结束之时,欧洲就以煤钢联营的方式预示着未来欧洲一体化的滥觞。到70年代末,就欧洲货币联盟问题实际上已经形成相当实质性的共识。包括在60年代以后的非殖民化进程,很难说这不是在外部压力下,欧洲深刻反省后的一个自我纠正。可以说,帝国的夕阳返照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待到冷战结束,铁幕垂落,欧洲几乎立即以欧洲联盟取代欧洲共同体的跃进,推动了政治外交领域的超国界合作,重塑了世界力量结构的新景观。甚至,在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欧盟还在想方设法地维持和加强一体化机制。

所以,我认为,即使在当代世界的纷乱变迁之中,还是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几大板块是各有自己的特出优长。如果说,美国依仗的是它的独一无二的实力优势;如果说,俄罗斯是凭籍着它得天独厚的庞大地域空间;那么,欧洲的突出特点则是它的经久不息的体制构建和创新能力,使得它虽然处于颓势,但总还是能够大体保持其影响力,甚至于在某些国际议程方面还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现在人们还经常会争论,欧洲一体化是否过于超前,以至于过于忽略了欧洲民族国家存在的事实。实事求是地说,的确,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战略抉择。我曾经翻译过的《欧洲的未来》一书的作者、美国很有影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戴维·卡莱尔教授就曾经在他充分肯定欧洲一体化的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欧洲抱负的过于大胆和冒险。之所以出现这样两重性评价的背景在于,如果二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终结以后,欧洲如果不以一体化的方式加以整合,何以与这个急剧变化中世界的后起竞争者抗衡。包括单一的德国、单一的法国、乃至于单一的英国,如何与新兴国家的崛起匹敌。所以,危机情节之下,民族国家诉求的急剧上升,乃是对于过度的一体化的自然反应;但是,即使存在压力,单一国家也未必想立即离异于欧洲一体化进程,这是一体化进程始终还能够得以延续的内在背景。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法德关系

有人认为,看欧洲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三分经济、七分政治。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欧洲本身,缺的不是钱,而是共同的政治意志;就全局而言,欧洲进程反映的是一个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的总体国际格局的正在形成。这个多样化进程正在形成的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欧洲本身,大国关系,以及欧洲对中国的意义。

其一,从欧盟目前变化来看,这不仅是一个经济走势的问题,而是事关欧盟的政治与宪政安排问题。欧债危机还没有发展到使得欧洲一体化被颠彻底覆的程度,不光一体化的进程还能得以维持,将来也还可能继续发展,但是,一个多样化的欧洲,却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我所接触的一些国际专家最近几年来非常看重德国在欧盟决策中的突出作用。但是,从近期的变化来看,我觉得法德的联盟还是不能够小看。欧盟前景实际上依然是围绕着法德联盟为核心而展开;而法德关系的关键,就目前来看,还是欧盟未来的宪政安排问题。

近期的欧债危机的处理过程表明,奥朗德力图摆脱德国所提出的政治联盟的努力。最近一期《经济学人》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提到最近这一段法国的政治言论显得很委婉。比如,大家都避免谈紧缩,实际上,谁都知道,开支的消减就在眼前。作为一种替代的表达,奥朗德政府的正式口径往往用“重新平衡”或者奉行正确的公共财政。而当谈到欧元危机、或者德国关于政治联盟的主张时,奥朗德就会强调要“巩固一体化进程”。这种表面上的温和包含着两者之间的未来的博弈。欧盟对外关系理事会的Thomas Klau认为:奥朗德比萨库奇更愿意表明他与默克尔之间立场并不完全一致。

首先,从对付危机的基本立场来看,默克尔主张,如果需要推出多边债务机制,那么,就必须加强对于银行的统一监管,甚至是一个权力更大的统一中央银行,也即欧盟机构有更多权力监管各国的财政。但是,奥朗德的法国未必愿意交出这样的权力。

其次,从对于欧盟未来政治议程的前后次序来看,尽管大家都讲“一体化”和“团结”,但是,默克尔是主张“一体化”在前,而奥朗德是更加主张欧盟国家间的“团结”。

再次,从具体政策推进方式来看,默克尔是主张直接就宪政问题作一些比较大的调整,但是,奥朗德比较倾向于从较具体的问题上渐进性地寻求出路,避免对于一些重大宪政问题做出更大的改动。比如,在奥朗德看来,如果欧盟债券发行有困难,那么是否可以从时段较短、数额较小的多边债务上下功夫。

法德之间的立场差异是有其原因的:在德国看来,无法忍受南欧国家如此花费德国纳税人的血汗钱,因此,加强欧洲央行对于各国财政的监管理所当然。而在奥朗德看来,这样的机构调整必须是要经过欧盟所有主体通过民主方式的决定方能行使,其一是在欧洲议会的议决;其二,对法国来说,这就意味着全民公决。而法国记忆犹新的则是2005年全民公决对于欧洲宪法的否定。从法兰西历届共和国的历史来看,很难接受完全交出财政主权。当2005年全民公决时,事实上,当时法国社会党内部面临着尖锐的分裂。

所以,奥朗德更加倾向于等待时间来讨论这些问题,首先是等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因为,现在的问题不光是西班牙、还有意大利、甚至法国也经受不住企业正在逐渐地从较高工资水平国家流向较低工资水平的国家这样的变化;其次,是等待2013年德国大选,说不定德国还有一种大联合政府的可能性,也即社会民主党也能够进入政府。同为左翼的立场可能对于严格紧缩财政的立场会有所放松。

自然,在法德两国谁都没有能力单独主导欧洲事务进程的背景之下,特别是危机阶段相互之间还互有所求的格局之下,法德关系不仅能够维持稳定,还是能够成为欧元区的稳定的核心。两个月之前,当上海欧洲学会在讨论欧债危机前景的时候,学者们的判断是能过通过妥协暂时过关。时间表明,这一判断是大体合乎后来发展进程的。

总之,危机使法德之间离不开合作,而危机又表露出法德之间的深刻差异:这预示着一个更加多样化的欧洲正在到来。

欧洲与全球格局多样化发展的互为依存

表面上看,欧债危机在加深着西方世界的合作,的确,相近的基本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还是起着重要作用。最近在欧洲议会的访问中,就有这样的欧盟议会资深官员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他相信,十分钟就能够搞定民主。听似好像是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的政治宣誓。包括面对亚洲局势的恶化,欧洲也会附和美国,支持其战略东移的对亚洲的政策立场。

但是,事实上的美欧关系要比上述表态复杂得多。就最近美欧关系的表现来看,奥巴马冷落欧洲,打压欧元,以此维护美元地位,欧洲心知肚明。也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即使像法国这样的欧盟主要国家,还是会在G20这样大国峰会前后,公开宣称要求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制。事实上,进入新世纪的十余年来,尽管反恐的共同目标成为维系美欧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但是,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法德联合俄罗斯大举反美的时候开始,美欧之间的裂痕就难以弥合。因为,在欧洲战略家看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除了对付萨达姆.侯赛因;控制中东的资源要地;还包括在欧亚大陆纵深地带打进锲子,以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几个主要板块的联合。

进一步言之,尽管存在着近似的意识形态,但是,欧洲的后现代、后工业社会、后民族国家的政治形态,与美国式的依然强调民族国家的形态,有着根本的区别。

除了美欧之间,俄罗斯与欧洲和美国之间有着更大的差异。作为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一个跨欧亚大国,它所身居一隅的辽阔空间、不甘为人之后的心态、以及无法与西方完全认同的体制文化,势必成为与西方纠结的起因。莫斯科举办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2010年的会议上,俄罗斯的组织者曾经将“俄罗斯与欧洲的结盟”作为主题,向世界袒露心迹,追求发展与欧盟的全面深度合作关系。但是,欧盟总的来说还是无法接受像俄罗斯这样的庞然大物。至于,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重启”曾经是2009年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期间的一段佳话。但是,虽然有着美国愿意撤出中东欧反导系统,搬迁至东南欧的美国式让步,美欧也的确在加入WTO问题上帮助过俄罗斯,普京也为此表达过谢意。然而,俄与美欧之间由于普京体制日益“集权化”而产生的隔阂,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全球局势之下的这样一种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势头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着欧洲的未来态势。俄罗斯势必会继续通过它的资源优势影响欧洲,即使页岩气的发现也无法在近期内大幅度减少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而且,继续影响着对于能源有着不同需求的欧洲国家的立场——俄罗斯与德国的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乃是一个例证。美国在危机未见尽头的情况下,也不会对欧洲真正出手相助;美国自身的实力不济则是纵容着类似于法国、意大利等国在利比亚事件中的挑头。而这样的坐山观虎斗,势必在欧洲国家内部,特别是德法之间形成不同岐见。反过来,欧洲内部的多样化进程势必也会更加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于国际社会的多样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结语:对于中欧关系的新认识

既然,欧洲是一个善于组织“撤退”的战略老手,因此,中国人从决策制定者、企业家、学者、一直到平民百姓都不要轻视欧洲的这位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的角色。保持谦虚和谨慎,依然是中国人应该有的美德。

在其同时,既然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既具有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又有着内部多样性的复合共同体,因此,在多边和双边的层面上同时推进与单个欧洲国家、也推进与作为整体的欧盟的关系便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样的应对是面对实际趋势的自然反应。

最后,对外关系未必都是物质性关系的体现,而首先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正义和信任的一种观照。马克思在《第一国际工人协会宣言》当中就表达过这一思想。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交往关系。以欧洲为师的启蒙,从来是中国人现代化道路上不可磨灭的记载;而欧洲对于东方文化的借鉴,比如说,对于中国科举与文官制度的仿效,乃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起源。

换言之,当代的国际关系也可以不一定是那么地剑拔弩张,而是以相互学习作为宗旨。

责任编辑:godstear4u
来源: 观察者网
相关推荐: 冯绍雷欧债危机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