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中国十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情况回顾

2012-08-27 14:09:36 作者: 鄢一龙 胡鞍钢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回顾改革以来的 6 个五年计划,虽然中间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每个五年计划都推动中国的发展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而且所上的台阶总体上越来越大,同时也推动了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前实现了新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设想的前两步目标。

摘要: 五年计划是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发展不断上台阶的重要途径。“一五”是计划经济时期最成功的,顺利发动工业化并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二五”是个失败的五年计划,“大跃进”后出现“大跃退”; “三五”、“四五”、“五五”是完成情况中等的五年计划,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是总体实现了基本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 “六五”计划顺利完成,成为又一个黄金建设期; “七五”计划改革闯关,完成情况喜忧参半; “八五”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九五”顺利推进了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 “十五”计划大部分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发展模式出现逆转; “十一五”是完成最好的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1955 年毛泽东指出: “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经济和文化的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经济面貌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每一个五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积几个五年将有一个更大的变化。”1992 年邓小平指出: “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

1953 年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实施了 11 个五年计划,都是中国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长远目标的一个具体战略步骤,同时有不同的战略侧重。这也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 既能保持长远战略目标的长期稳定,也能对战略步骤和具体战术进行灵活的阶段性调整,持续推动中国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积累下来就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巨变,也成为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来源。

那么,历次五年计划完成情况如何? 多大程度实现了阶段性的战略目标? 有哪些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 五年计划是如何推动中国稳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中国发展是如何不断上新台阶的? 本文基于 343 个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计算,对于 11 个五年计划的战略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我们使用的是目标一致性方法,主要是评价目标的实现情况,对于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并不进行评价。主要通过完成百分数、完成百分数的均值、完成率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完成百分数系该指标的实际值与计划值之比。完成百分数的均值,是各个指标完成百分数的算术平均值。完成率,指完成计划( 即完成百分数在 100%及以上) 的指标数与指标总数的比值。

一、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一五”—“五五”计划)

1949—1952 年,我国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随后提出 1953 年起用 15 年时间( 三个五年计划) 完成逐步实现工业化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一五”计划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目标向前迈了一大步; “二五”提出了提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切实际的目标,打乱了原先的战略部署,并导致了“大跃进”的失败,随后进入了三年调整时期。1964 年我国提出到 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 1980 年,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把我国建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经过“三五”至“五五”计划,中国如期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 一) “一五”: 顺利推进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

1951 年 2 月,中共中央决定于 1953 年转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不但是发展计划,也是体制变革的计划。它是我国过渡时期的战略步骤之一, 指导方针就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重点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 1953—1957) 是一个重工业优先的全面发展蓝图,不但是经济建设计划,也包括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方面包括工业、农业、运输和邮电、商业以及提高经济效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 ; 社会建设方面包括培养建设干部、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一五”计划的宏伟蓝图基本上得到了实现,它是计划经济时期完成情况最好的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率高,达到 84. 4%,大部分指标都超额完成,完成百分数均值达到 136%。“一五”计划也是计划经济时期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大的起落,经济增长质量较高,投资高增长同时,全要素生产率也保持了较高增长。

工业化( 重工业化) 战略顺利推进,改变了 1950 年代初期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 18%,超额完成计划,限额以上工业施工单位达到 921 个,大幅超过计划规定的694 个; 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43. 1% ( 1952 年) ,提高到 56. 7% ( 1957年) ; 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35. 5%( 1952 年) ,提高到 45%( 1957 年) 。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推进,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剧烈变革。1957 年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经达到 97. 5%; 参加手工业合作化组织达到 90%; 1952—1957 年间,社会主义经济( 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 的比重由 21. 3% 提高到 97. 2%,个体经济的比重由 71. 8% 下降到 2. 8%,资本主义经济由7% 降低到 1‰以下。

同时,“一五”计划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偏离了计划目标,私营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指标完成数为原计划 2 倍,农户加入初级以上合作社指标完成原计划数 3 倍。第二,农业、农村指标相对滞后,农业增长率为 4. 5%,虽然完成了计划指标( 4. 3%) ,但是与工业高速增长相比明显滞后。这也造成了农村购买力增长缓慢,原计划农村购买力增长 100%,实际上只增长20% ,大大低于计划目标。

( 二) “二五”: 大跃进后的“大跃退”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基本完成,“二五”计划的战略重点就由“一化三改”转移到工业化,1956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会议提出要在“一五”建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上,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能够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八大”提出的“二五”计划建议数字是积极稳妥的,但由于不久后的大跃进,这一设想被抛弃,转而采取急风骤雨式的工业化策略。

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的总路线指导下,1958 年 8 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国家计委重新拟定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 这也是真正开始实施的计划) ,提出了天方夜谭的高指标,冒进指数达到 354. 6%,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一五”时期的 7. 8 倍,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是 4. 9 倍,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是 6. 7 倍。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二五”规定的生产指标和建设任务实现之后,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 1962 年中国将提前建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

实践证明,这一切不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二五”计划( 1958—1962) 的实施全面失败,成为历史上绩效最差的一个五年计划。虽然 1959 年初中国政府就宣布要提前三年完成“二五”计划,但是大起之后开始大落,到 1962 年计划期末,《意见》规定的“二五”计划指标一个都没有完成,完成百分数均值只有 21%,有一半左右的指标完成百分数不足 10%,其中完成比较好的只有两个指标: 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完成 87%,新增职工数完成 74%。

“二五”时期也是中国发展遇到重大挫折时期,工业总产值从 704 亿元( 1957 年) “大跃进”到1637 亿元( 1960 年) ,随后又“大跃退”到 920 亿元( 1962 年) ,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波动系数为 - 2914%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居民消费弹性系数为 -5%,出现了“大饥荒”,大量人口因饥饿、营养不良而非正常死亡,其后不得不进入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时期。

( 三) “三五”: 掀起“三线”建设的高潮

经过大跃进,人民缺吃少穿的情况很严重,“三五计划”原先设想是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按照农轻重的顺序来安排,但是由于周边战争形势趋紧,毛泽东等国家领导决定要搞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三五”计划指导方针是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三五”计划( 1966—1970) 的头一年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对计划执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国家计委和各省市区计划部门一度陷入瘫痪,1968 年连年度计划都没有。虽然受到严重干扰,但是由于“三五”计划汲取了“二五”的教训,指标定的比较稳妥,最后完成情况尚可,完成率为 46. 9%。工业、农业主要生产指标都顺利实现,工业总产值完成了 121%,农业总产值完成了 102%。

与此同时,社会类指标完成很不理想,10 个社会类指标只完成了 2 个,中等专业在校生数、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只完成 1. 9%、5. 5%。由于受到“文革”冲击,还造成了很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停工,基本建设投资只完成了 95%。

“三五”时期经济虽然实现了 7. 9%的高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依然大起大落,1967 年、1968 年连续两年负增长,波动系数为 157. 5%,就业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也相对缓慢。

( 四) “四五”: 阶级斗争为纲,狠抓备战

“四五”计划( 1970—1975) 延续了“三五”计划备战的思路,而且调门更高,指导方针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备战,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四五”计划又重新提出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总体上看,“四五”计划并非一个冒进的计划, 但是,部分指标确实过高,特别是整个计划盘子过大,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为“三五”的 1. 7 倍,财政收入为“三五”计划的 1. 6 倍,这也使其不得不在 1973 年连续进行了两次调整。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四五”计划完成情况较差,完成率只有 34. 6%,基本完成率只有 53. 8%,工农业总产值完成 91%,工业总产值只完成 80. 5%,许多工业生产指标没能完成。

“四五”期间保持了 5. 9%的 GDP 增长率,但是这一期间政治运动和事件接连发生,对计划实施造成了严重的干扰,政治上的折腾( 例如,1974 年的批林批孔运动) 加上经济上的折腾( 例如,1971 年的经济过热) ,造成经济三起两落,增长波动系数为 46. 4%。计划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作用极大地削弱,同时由于要求各地自成体系、各自为战,建设规模过大,积累过高,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投资拉动,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只有 2. 1%。

( 五) “五五”: 基本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 1975 年 1 月召开的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并提出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 1980 年,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把我国建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成为“五五”计划战略目标与指导方针。

1977 年修订的“五五”计划是作为“十年规划”( 1976—1985) 的一部分,要求走毛主席指引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它设想1976 年到1985 年是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十年,而到“五五”期间则是要实现周总理报告中提出的第一步战略目标,重点打好农业和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这几个大仗,为“六五”大上进行准备。

“五五”计划突出的缺陷是高指标,是继大跃进、大冒进的“二五”计划之后,又一个“洋跃进”、小冒进的计划,要求石油产量达到 2. 5 亿吨,新建和续建 120 个大型项目,冒进指数达到 105%。“五五”计划完成情况也很差,完成率只有 31. 3%,工业总产值只完成计划的 92%。“五五”时期经济增长率达到 6. 6%,但是依然波动较大,波动系数达到 74. 3%,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达到了 34. 0%。

1977 年至 1978 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但是“五五”计划体现的“洋跃进”思想,明显使得年度计划工作出现冒进倾向,使国民经济发展重新受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开始对计划的高指标进行调整。

回顾计划经济时期的 5 个五年计划,虽然出现了“二五”的大折腾以及随后的“有计划、无控制”,但是通过五年计划推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的大方向没有改变,除“二五”外,每个五年计划中国发展也都迈上了或大或小的台阶。积 5 个五年计划,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从 1949 年初的“一穷二白”到“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上如期实现了第一代领导人1964 年所设想的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