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影视书评 / 正文

寒竹:谈刘军宁先生的书斋里的革命

2012-08-25 14:23:00 作者: 寒竹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所以,希望中国爆发一场理性的、有节制的、由上层知识精英主导的宪政革命只是中国文人坐在书斋里的美丽幻想。

最近刘军宁先生写了一篇题为《社会革命,还是宪政革命?》的文章。文中观点其他人也谈过一些,比如萧瀚去年写的《论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二人 观点相差不大,只是各有侧重。但总的说来,这两篇文章都是试图区分英美式的政治革命或宪政革命跟法国大革命及后来一系列的社会革命,并对社会革命带来的负 面效果进行了批评。

如果仅仅是一种历史研究或政治学研究,这类观点在中国知识界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它指出了在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光环背后还有阴暗的一 面。但是,如果把这种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引申到对中国未来走向的选择,就令人担忧了。刘军宁在文章中指出,“现在(中国)的问题,不是要不要革命,而是革命 是否可以避免,如果不可避免,那它应该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刘文的结论是,如果革命不可避免,应该是选择对既有社会改变有限的宪政革命而非翻天覆地的社 会革命。

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考虑未来“应该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这一命题是没有意义的。人类历史上每一场革命的性质都有其自身的现实根源和逻辑,坐在书 斋里的文人并没有能力决定革命的性质和进程。与其空泛地谈论中国的革命应该是哪一种性质或类型,不如具体地分析,如果中国爆发革命,什么样的革命具有最大 的现实可能性?只有真实了解了这个现实问题,人们才能决定用何种态度来对待可能引发革命的各种因素。

关于英美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区别和优劣,西方学界谈了200多年。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是推崇备至,而对英国的“光荣革命”和美国 1787年的宪法都视为革命不彻底的表现。上世纪初康有为等人批评法国大革命,但始终未在中国成为主流。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以普世主义为宗旨的革命思想 成为了中国知识界的主流,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今天。

90年代以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包括刘军宁等人开始重新评估英美保守主义的价值,“告别革命”的话语也开始出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社会价值转 向。但遗憾的是,由于理性主义哲学在中国知识界的巨大影响,很少有学者能跳出理性主义的窠臼来检讨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根源,很多人只是继续用理性主义的概念 和框架来解读英国革命和英国保守主义,其结果不过是用大陆理性主义的概念外衣包裹了英国保守主义。蒋庆先生曾针对刘军宁先生对柏克的论述指出,刘军宁先生实际上是把保守主义的柏克自由主义化了,柏克真正的思想与刘军宁先生的理解相去甚远。蒋庆先生的这个批评是深刻的,并且适合于中国大多数自称为保守主义的学者。

关于英美革命和法国、俄国革命的区别,西方学界的著述如汗牛充栋,而中国近年来讨论这一问题的学者也不少。但这两类革命在思想根源上有一个重大分 歧,却很少被中国学者所了解。英美革命在本质上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革命,其爆发是由于现实的具体事件,要解决的也是具体的政治问题。美国革命话语中 也有“自由”这样的抽象概念,“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就曾响彻北美大陆。但是,帕特里克•亨利这句名言有非常具体的内涵,这就是摆脱英国人的殖民统治, 这跟法国大革命抽象地宣传“自由、平等、博爱”完全不一样。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
1 2 3
相关推荐: 书斋革命先生谈刘军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