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举国体制就是全民“让球”?——评德国之声的傲慢与偏见

2012-08-09 08:11:00 作者: 陈平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德国之声”网站刊登了一篇名为《举国体制就是全民“让球”》的奇文,把矛头引向中国体育训练的“举国模式”,进而直接攻击的“中国模式”,一举点破西方媒体在两届奥运会期间掀起的“中国威胁论”的要害。当中国的知识界还对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争议不决的时候,德国之声却对中国模式做了判决。中国崛起的根基就是中国模式的“举国体制”。更加离奇的是言外之意,把西方的危机不敢归罪于西方的金融寡头,倒迁怒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不是说中国的强大是造假的吗?假冒的实力又如何能动摇西方霸主地位?奇文的作者真是自相矛盾,语无伦次,实在可笑。

7月31日,四组参加奥运会羽毛球女双比赛的选手,以“消极比赛“的罪名,史无前例地被世界羽联取消参赛资格。四对运动员包括来自中国、印尼和韩国的选手。一石激起千层浪,印尼与韩国代表团立即申诉,中国代表团急忙道歉,世界媒体和各国运动员议论纷纷,有质疑羽联规则的,有替运动员鸣不平的,唯有德国官方资助的“德国之声”网站在8月2日刊登一篇名为《举国体制就是全民“让球”》的奇文,把矛头引向中国体育训练的“举国模式”,进而直接攻击的“中国模式”,一举点破西方媒体在两届奥运会期间掀起的“中国威胁论”的要害。笔者认为此文实在是难得的反面教员,值得向中国的民众和媒体评介。

德国之声这篇奇文(以后简称奇文)通篇逻辑混乱,完全违背西方媒体自认的起码职业水准。文章标题把球员消极比赛的罪名引到中国体育训练的“举国体制”,然后断言“举国体制”就是“全民让球”。向谁让球?被取消资格的四队选手全部来自亚洲国家。中国的代表团参赛奥运,难道是要向西方让球,祈求西方媒体接纳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还是靠实力比拼和西方争得平等的国际地位?三国四组运动员为何“让球”不谋而合?羽球事件显然是竞赛策略和竞赛体制的矛盾,谁是谁非有待赛后检讨。德国之声却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上纲上线,从体育争议升格为冷战宣传,究竟抓住了中国的什么把柄?

德国的学术文化历来以尊重事实、逻辑严密著称,奇文却回到冷战时代,满纸荒唐。作者首先承认:“假打、假摔、让球、弃权,这在体育比赛中并不是新闻。其中有些属于商业收买,但是更多地发生在中国等竞技体育市场化并不发达的国家。… 此番被国际奥委会、世界羽联严厉惩罚,对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短短的开场白就连犯三大错误。

第一,作者没有引用任何体育文献来证明:体育造假的频率,市场化国家会低于不发达国家。奥运会一开始就是西方富国俱乐部的游戏,西方标准的体育竞赛场地和设备要求极高。体育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只有经济发展后才有能力逐步加入。不发达国家商业化的体育市场不发达,商业造假的技能如何能和西方相比?第二,被取消比赛资格的还有韩国和印尼的运动员,为什么只有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问题出在举国体制?为什么中国参加的其他奥运比赛没有类似的荒唐事件发生?显然作者无意调查真相,意在借题发挥,恶意攻击。第三,国际奥委会和世界羽联滥用不合理规则的处罚就能打击中国模式吗?事实是仅仅4天之后,中国羽毛球队就包揽奥运会羽球赛的5块金牌,德国之声对中国羽毛球队的大胜噤若寒蝉。规则从来是过去的赢家制定的。世界格局变了,游戏规则也要变。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发达国家的领袖也不得不承认要改革美欧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我相信,本次奥运会之后,发展中国家也将认识到改革国际体育机构的必要性。奇文的作者必将面对历史的挑战。

奇文接着指责中国:“花费全国纳税人的钱财,‘集中’培养体育尖子,却是无需证明的事实。另一方面,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一塌糊涂。奥运成绩无法反映国民体育运动实际状况,很多屡屡夺金的项目,民众只有在大型比赛的电视屏幕上才能见到。”奇文最后断言:“所谓的‘中国模式’…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多数人被迫‘让球’的结果。同时,它也把全世界拖入了不公平的比赛。有一天,这种比赛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惩罚吗?”

奇文的作者又犯了基本的常识错误。体育和科学一样,只有教育普及,才有提高的基础。否则,教练从何处去发现尖子?我不知道奇文的作者如何敢断言“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一塌糊涂。”本人倒是多次去德国讲学,见到东德地区的大片厂房长满荒草,原有的居民区毫无生气。请教了德国朋友,方知德国1990年7月在西德政治家主持下的货币统一,为了选票不惜违背经济学家的警告,强行推行东西德的货币统一,出其不意地摧毁了东德出口和内销的贸易网络,导致东德地区的十年萧条和西德增长的大幅放慢。

奇文指责中国模式就是“全民让球”,富了少数,坑了多数,没有任何数据。我是经济学家,几年前为了对比研究西方在东欧和前苏联推行的休克疗法,发现“全民让球”的真实案例,恰恰是西德对东德的非合作接管。东德几十年积累的国有资产,在私有化的名义下免费加补贴赠送给接管的外国企业。西德纳税人的钱,不是投资东德地区的基础设施,而是用于恢复一次大战前的德国建筑,富了跨国公司和房地产商的荷包,拖累的是整个德国经济。巨大的转移支付,导致西德利率高涨,东德企业凋敝,人才外流。德国经济的疲软动摇了欧元区的经济基础,才有今日的欧债危机。

相比之下,实现“一国两制”的香港和中国大陆互补发展。按照联合国的数据,从1990到2010年,中国真实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0.4%,远高于美国的1.1%, 英国的0.9%,德国的0.6%,日本的0.4%,和俄国的0.1%。1997年回归中国后的香港,13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也为德国同时期的3倍。奇文的作者如何面对这些数据?

如果研究体育和经济的关系,奇文的作者更是颠倒黑白。1990到2010年,中国GDP增长了7.3倍,德国只增长了33%。相应地,中国真实GDP总量的规模,2008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2011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依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改革三十年间,真实GDP的年均增长率为9.8%,工人扣除通胀后真实工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居民储蓄增长率为15%。有哪个西方国家可以和中国人民生活改善的速度相比?

再看相应的奥运会金牌数,德国统一后体育大国的地位是每况愈下,中国则蒸蒸日上。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前苏联获得金牌55个,东德37个,美国的36个,西德11个,中国只有5个。假如东德、西德互利联合,德国体育可以坐二望一。然而,两德统一后,德国奥运会的金牌总数,从1992年的排名第三,降到2000年的排名第五,2004年后跌出前五名,落在澳大利亚和日本之后。中国奥运金牌总数则在2000年超过德国升到世界第三,2004年超过俄国居世界第二,2008年则金牌第一,总数第二。2012年本届奥运会开幕至今,中国的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始终保持和美国不相上下的竞争局面。奇文的作者又能发明什么谬论?

当中国的知识界还对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争议不决的时候,德国之声却对中国模式做了判决。中国崛起的根基就是中国模式的“举国体制”。更加离奇的是言外之意,把西方的危机不敢归罪于西方的金融寡头,倒迁怒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不是说中国的强大是造假的吗?假冒的实力又如何能动摇西方霸主地位?奇文的作者真是自相矛盾,语无伦次。

我不知道德国之声中文部的编辑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德国知识界和民众的看法。我每年都在西欧各大学讲学。在西欧国家中,德国学者和听众对美国模式的质疑最多,对中国模式的好奇心最大。我从来没有碰到过像德国之声中文部那样傲慢与偏见的声音。我实在纳闷德国之声究竟代表德国的哪些利益集团?须知我交往过的德国企业家也都看好对中国的出口与投资。

奇文作者的无知还在忘记了基本的德国近代史。发明举国体制赶超英国的正是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德国的教育普及和社会保障制度都是从普鲁士开始的,目的是打败法国,统一德国。前苏联体育只不过学习和发展了德国的举国模式。德国两次大战失败以后,有识之士深知单凭德国的“举国体制”,不足以与美苏竞争,才有法德煤钢联营到欧盟的“举欧体制”,企图重整德国的大国地位。德国目前出口的形势优于美国和日本,得益于欧盟的广阔腹地,并非什么无私援助后进国家。德国之声的奇文,不可能挡住中国体育和经济的前进步伐,倒是透露出欧盟前景的不祥预兆。德国要是有中国地震救灾的举国体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哪里会让小国希腊的债务将整个欧元区拖入泥沼?中国有句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德国科学技术教育的经验,中国人民历来尊重和学习。但是德国政治和媒体并没有什么历史资本,可以自封为中国模式的道德裁判。

如果讲中国的运动员和媒体从“羽毛球事件”吸取的教训,我认为主要问题不在什么“体育精神”,而在公关策略。中国教练只关注赢得比赛,没注意同时赢得观众。目前西方的奥运会日益商业化,职业体育腐败案件的规模和商战的营销手段比发展中国家强大的多。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期间,西方媒体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宣传,达到海外华人忍无可忍联合抗议的程度。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媒体的软弱令西方人不解,根子在中国知识界还有不少人没有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迷雾。

我建议出国参赛的中国运动员,除了技术训练之外,应当补课的是西方的公关本领。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应当学习成为中国民间外交的使节。西方从总统竞选到足球假摔,作秀的本领往往以假乱真,攻击对手的语言常常混淆是非。我们要学会兵来将挡,区别对待善意批评和恶意攻击,不能无原则的讲“和为贵”。遇事有理必争,有错坦然面对,何需委曲求全?

最后我要感谢德国之声奇文的作者,促进我们重新认识“举国体制”的意义。让我们进一步发展“中国模式”,让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更快更好。

【注: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春秋研究院研究员。】


附:德国之声中文网的奇文原文

                     举国体制就是全民“让球” 

为了避开提前与本方队友在淘汰赛中相遇,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小组赛最后一轮比赛中,中国组合在与韩国组合消极应战,被取消奥运会参赛资格。

假打、假摔、让球、弃权,这在体育比赛中并不是新闻。其中有些属于商业收买,但是更多地发生在中国等竞技体育市场化并不发达的国家。为了国家利益,教练或领导会告诉队员让出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安排。这也不需要太多的说服工作,一则是一种传统,二则运动员都是国家出钱出力培养出来的。少数 公开挑衅这个规则的运动员,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喝彩,在内部都引起较大的争论。

这种长期公开运用、甚至被视为高明的策略的运筹帷幄,此番被国际奥委会、世界羽联严厉惩罚,对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举国体制的另外一个名称是国家动员体制。其半官方的解释是,为了国家利益,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 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这种来自苏联的计划体制,在市场化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之后的中国,仍然大行其道,是 因为很多人钟情于它的如下“优点”:由政府选拔和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可以集中力量,配置观念统一、计划全面的优秀教练员。在这种制度下,运动员 遵守纪律,训练刻苦,易于取胜。

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的实质,和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其他资源配置一样,就是牺牲个人,成全国家,牺牲多数,成全少数,牺牲日常生活,成全特殊时刻。在一个小的 范围内,它必然导致教练安排的让球、假摔等消极比赛。这已经让很多观众感到愤怒。但是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看,少数运动员获得金银铜牌,是全 中国民众"让球"的结果。

有人曾经计算过奥运会的一块金牌,价值人民币7亿元。由于体育总局跟中国其他官僚部门一样,预算和开销并不透明,这种计算的结果未必可靠。然而,花费全国 纳税人的钱财,"集中"培养体育尖子,却是无需证明的事实。另一方面,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一塌糊涂。奥运成绩无法反映国民体育运动实际状况,很多屡屡夺金 的项目,民众只有在大型比赛的电视屏幕上才能见到,还要为它们喝彩。喝彩不是因为比赛如何精彩,而是获得了金牌。消极比赛也会有人称赞其策略英明,就是一 个极端的例子。

更大的问题在于,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举国体制可以遴选出优秀人才,并让他们获得较好的发展。没有市场配置的调剂,人才市场也必然伴生着低效和腐败。完 全封闭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让很多有运动天赋同时又希望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望而却步。即便那些获得金牌、所谓为国家争过光的运动员,大部分也在退役之后无所适从,甚至生存艰难。更不用说那些被要求假打和让球的运动员要忍受的委屈。只有极少数明星级运动员可以游走于中国的计划与世界的市场之间名利双收,还能当上 政协委员。但是他们传递给青少年的信息,未必像媒体宣传的那么正面。

对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的检讨已经很多年了,媒体对它多有批评。不少批评有者认为,这和已经深入中国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举国体制 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本身就是所谓的"中国模式"的一部分。这种模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多数人被迫"让球"的结果。同时,它也把全世界拖入了不公平 的比赛。有一天,这种比赛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惩罚吗?

责任编辑:刘巧丽
来源: 四月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