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钟雪萍:小区二十年,老马都不见

2012-06-03 15:32:44 作者: 钟雪萍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现代化”了的世界用钢和铁迅速地把人与人,人群与人群分开,并分成新的等级。钢和铁象征“生产力”,那么人呢?

每次回上海,基本都住父母九十年代初增配的一套不大的公寓。当初的这几座高楼,建在一群解放后没有被拆除的棚户区一带,显得突兀,不过也没有任何奢侈感。进出还得穿过一段狭窄的棚户区小巷。周围除了各种原来就有的店铺外,没有任何“配套设施”,更没有绿化可言。但是,二十年后的今天,前后左右的棚户区消失殆尽,被一个个高楼“小区”所取代。对比之下,这几幢建于九十年代初的高楼,在林立的商品房高楼之间,显得陈旧,显得落伍,难逃速朽之命。

伴随这些外在的变化,当然是居住其间人群的变化。这些楼里最早的居民,原先都是通过分配或拆迁得到他们的“房子”的。九十年代初房改时,国家又用低廉的价格将“房子”卖给了其中很多人,使他们成了改革的受益者。如今,原来的部分居民,早已陆续搬出,住进商品房,有些身份转换,成了原先住宅的房东。现在,每每上电梯,从口音中,我判断着,估计部分是来自外地的租住人员,但不少是那些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商品房的“老”上海人。

不过,在这片楼群内外迅速变化的十多年里,那里曾经有过一道不变的“风景”:在小区内几幢大楼之间不大的公共空间里,每年夏天回国都能见到一位叫“老马”的人的身影。第一次是听父亲提到他,说废报纸和不要的东西可以给老马,他在小区门口旁围墙里有个废品回收站。有时跟父亲进出小区,每每看到老马,父亲总是站下打招呼。以后我进出小区,看到他,也打个招呼,但不会像父亲那样寒暄一番。有了废报纸,废瓶子,和其它可以回收的废品,自然也总是带下楼,给老马。

时间久了,还看出点别的门道,发现老马不但收集废品,还替小区做些事,在那块面积不大但供人们进出小区的通道之间,或忙碌着收拾垃圾,或扫扫地,或坐着打会瞌睡。如果哪家有大件要扔,就会找老马。他立刻上门服务,把东西搬走。“上海人”不要了的东西,很多还好好的,可以用。估计有的他就转手卖给新来的“外地人”,也许有些还是他的老乡。

父母后来搬走。老马每年夏天看到我,总问:老先生好吗?父亲也会问:老马还在吗?还好吧?直到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不见了老马。大门旁围墙内的废品回收站还在。一天,拎着一大摞报纸走进去,没人。放下报纸转身走出时,一个三、四十岁模样的男子走进来,看见地上的报纸赶紧道谢。我问:老马呢?他说:回乡了。身体不好吗?不是,年龄到了,这里不让他干了。乡下是哪里?安徽。

父亲得知,感到很可惜,说,老马人挺好的,怎么就不让他干了呢。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观察者网
1 2
相关推荐: 老马小区钟雪萍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