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网友之声 / 正文

殖民地身份造就了港人优越感

2012-06-26 13:37:00 作者: Omena K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当大陆网坛的“中港之争”涟漪渐去之际,香港这弹丸之地却风波骤起。这可不只是网上的吵闹扯蛋,而是实实在在的“群众运动”。我们的商户合法地按照自己的市场定位,选用合适的字体,一伙政客却把歧视的帽子不分青红皂白的扣上去。香港回归这十多年来,一直自诩“亚洲国际都会”,宣扬各地文化之包容并蓄,又为什么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拒诸门外犹恐不及?相形之下,内地人民在这些所谓“中港文化冲突”之中,反而气度从容得多。共和国六十年的人间奇迹,给予内地人民足够的自信;完整的工业结构、日渐进步的文化,一切犹如横空大树,纵然面对激流滔滔,犹可巍然不动。对于江河日下的小城市的几声叫,事不关己,随心情应接一下,累了就歇。

内地小娃儿在香港地铁吃零食引起的骂战,大家回忆起来一定津津有味。孔庆东骂狗、香港人扫蝗,双方在网上闹哄哄大打出手,一拳一腿真叫人眼花撩乱,胜者一逞快意、败者咬牙切齿,更多的网民隔岸观火,偶有妙作还要叫两声好呢,比如把蝗虫海报改成:

好戏归好戏,早晚是要歇一歇的,互抛板砖总也会累。可是,当大陆网坛的“中港之争”涟漪渐去之际,香港这弹丸之地却风波骤起。这可不只是网上的吵闹扯蛋,而是实实在在的“群众运动”。这些事件,恐怕内地朋友鲜有听闻了。

因为,如果说“狗、蝗”是矛盾双方的对垒,那么正在香港展开的就是一种内部清洗。数个月之前,一家西式茶座“Agnes b”只因菜单使用了英文和简体中文而无繁体中文,就引起了“新民主同盟”的抵制运动:

(使用简体字、内地译法的菜单)

(政党成员到餐厅外作抵制宣传)

(某议员之Facebook截图)

向来反感“共产中文”的学者陈云也说,那儿又不是机场餐厅或海关,用简体字迁就大陆人“当然不可”,亦有鼓励中港族群分隔的意味。

接下来,大品牌索尼(Sony)和佐丹奴都不能幸免,都因为简体字而被冠上“歧视港人”的恶号。

(同一政党在佐丹奴外的抗议抵制活动) [见钱开眼,以简代繁,抵制佐丹奴]

讽刺的是,在上年的菲律宾女佣居权案中,泛民主派正正主张因为法律没有禁止,女佣就有权像一般外国人那样,住港七年即能申请居留权,不能因为可能对本地劳动力构成潜在竞争、对社会资源构成潜在的瓜分,就剥夺其“合法权力”。那么,今天我们的商户合法地按照自己的市场定位,选用合适的字体,为什么同一伙政客,却把歧视的帽子不分青红皂白的扣上去?香港回归这十多年来,一直自诩“亚洲国际都会”,宣扬各地文化之包容并蓄,又为什么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拒诸门外犹恐不及?

前后矛盾乃政客之常态,而嫌贫爱富亦系人类的本性。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内地人民涌港求生活,因为贫穷和文化落后,受尽歧视和调侃。那些年,电视主角“阿灿”在屏幕上演出这一代人的辛酸打拼的故事,本应成为一个受尊敬的名字,可是“阿灿”最终只能演变成对内地移民的藐称。

由此可见,再感人的故事还是敌不过人世炎凉。三十年弹指一挥,河东到河西,尽管内地的人均收入还是及不上香港,但香港因为制造业北移、产业空心化,早就要靠内地游客的消费度日了。我们可以预料,就在这几年内,越来越多商店会使用简体字,普通话水平会比英语更紧要。

香港人会受伤吗?不用说肯定会的,本来是“阿灿”的语言和文字,霎时之间成为了服务的对象,一下子受不了很正常。但我希望香港人不要忘记,回归之后仅一年推行母语教学政策的时候,多少家长学生牵衣顿足拦道哭(绝无夸张),哀恸自己的学校失去英文中学的资格;而我小时候的中学,则整天以英文中学之地位力保不失而自傲,还高举为收生的金招牌,宣传海报挂的跨越几层楼。无他,一百年来的观念就是:英文学的好,前途攀得高呢,哪管用英语学习其他科目事倍功半,对大部分英语底子欠佳的同学来说痛不欲生。另一方面,也别忘了香港的餐厅、商店,若只有英文没有中文,立即身价翻番;要是只有法文或日文,那就更高尚得不得了,哪怕客人读都不会读遑论理解,只能指住不尴不尬的说声“this,please”。而只有中文,尤其简体中文,是落后、污秽、邪恶之象征。

所以,既然我们本身就是“文化斯德哥尔摩症候”的族群,就没资格奢谈“尊重”本地方言了 – 就算我们非要把正常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指控做“不尊重”的话。

从理论上讲,香港既然失去了产业,只能靠旅游糊口,那么在现实的选择之下,上述的既不公允、又不自洽、丢了面子失了生意的叫嚣,可望慢慢消退,这连上过高中微观经济课的学生都能预测出来。然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非理性的、狂热的口号,传播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掌声,而现行的制度,没法加以制止,于是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一起涉外事件:

国际足协FIFA在官方网页的各国简介中,有“本地官方名称”一栏,如果不是拉丁字母的语文,就以当地的拉丁字母拼音为准,比如日本的本地官方名称就是“Nihon Koku”(“日本国”的日语音读的日式拉丁字母拼音)。网页在介绍香港足协时,该栏的名称乃“Xianggang tebie xingzhengqu”,引起了一些网民暴怒:

(狂热网民对FIFA事件的忿怒指控,并唯独针对普通话汉语拼音)

虽然普通话和英语同样不是日常生活语言,可网民去信FIFA的时候,却要求转用英文。想象一下,FIFA当局要不是亲眼看到这封信,真不会猜到在数十年的反殖民浪潮之中,仍有已经回归原宗主国的人民把前殖民地的语言奉为圭臬,而弃本国语言为粪土者。丢人丢到国外去了,不过丢的是国格,而对于这些百年来不知有国的所谓“城邦市民”来说,还真不知道自己在丢人呢。

相形之下,内地人民在这些所谓“中港文化冲突”之中,反而气度从容得多。不说别的,就说那张“蝗虫海报”好了,内地的一连串二次创作,真没有香港人那种气冲冲、咄咄逼人之势,而只有对自己各地问题的调侃,乃至于吐槽动漫和游戏。是的,共和国六十年的人间奇迹,给予内地人民足够的自信;完整的工业结构、日渐进步的文化,一切犹如横空大树,纵然面对激流滔滔,犹可巍然不动。对于江河日下的小城市的几声叫,事不关己,随心情应接一下,累了就歇。

然而我们却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如蜉蝣之于激流之中,这是变革之流。香港不能继续依靠旅游业和金融业孳养700万人,我们必须谋划出路,订定自己的产业政策 – 要么干脆转移大量人口出去 – 而这必须依靠内地的理解、合作、协商。那么危机来了:谁会把机会给予一个对自己充满仇恨、侮辱的地方?谁会欢迎一个有辱国格、甚至背国叛民的群体?

(中港冲突的底线已被他们突破,内部矛盾随时化为敌我矛盾,而他们还以为理所当然)

我作为一个香港人,对于被这样的一小撮却又闹的最凶的人骑劫了今后的命运,只有恐惧。我相信沉默的大多数,也作如是想。

责任编辑:宋歌
来源: 网络
相关推荐: 香港殖民地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