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四月观察 / 正文

人民日报被“围剿”,问题根源在哪里?

2012-06-19 14:58:08 作者: 志松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人民日报连续两篇署名文章,遭到网友一边倒的批评指责;同时,人民日报的观点又没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2012年06月13日:《网络批评太多非理性 无助于解决问题》

2012年06月14日:《因部分腐败现象批评国家是极端主义》

人民日报连发两篇署名文章,在网络这个“怒火集中营”被瞬间“围剿”了,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谩骂,那么,问题是人民日报说错了吗?非也!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搜来认真品读,其观点“网路批评无助于解决问题”和“应摈弃极端主义”还是比较客观的。笔者也曾撰文呼吁要改变网络舆论现状,且不论客观世界如何,一个如此悲观的网络舆论环境肯定不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友们先不要急着发言反驳,笔者本文并非是要与人民日报一起,再次和网友大战,而是想把这个问题剖析一下,让大家明白其问题根源,然后找到沟通的桥梁。我想,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不愿意看到这种现状持续下去,人民日报被“围剿”,几乎等同于“思想的造反”,不加以重视后果不堪设想。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存在问题是客观现实

笔者曾呼吁要多理解,少谩骂!有网友这样回复:“现实生活中受点气,到虚拟世界发泄一下还不行?”这样的回复让我感慨颇多,是啊,网友们这样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网络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网友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既然牢骚满腹那肯定是不满意,也就是说现实世界存在问题不容否认,譬如房价,这关系到每个网友都切身利益,可是进度太慢:再譬如腐败……

二、浮躁导致难进“逆耳忠言”

这个社会还有很多的好人,譬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他们犹如夏日里的一汪清泉,带给我们以感动。同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国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很严重,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急剧膨胀,“听不进去”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为什么听不进去呢?很简单,心思不在这里!也就是说,在网络里多是消遣,就不会投入太多心思。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心灵,除了一些被自身价值所认可的东西,其他就罢了!大家都这么说,助助威也不错啊!

三、批评太多赞美太少

赞美比批评更能成就一个人,可惜的是,人类的确更长于批评。中国自鲁迅以来,“思想性批判”就特别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总是标榜自己“对社会认识最深刻,揭露问题最本质”,并以此为荣。殊不知,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就是能瓦解一个旧世界,却无力建设一个新世界。当整个社会都在比较批判的能力时,大家看到的丑陋一面就多了起来,渐渐的悲观得足以让一个人听不得批评,你凭什么动辄指责网友呢?

四、理论太多现实太少

文章嘛,就在于理论之深刻,可是很多人不买账啊,你说的就是真理?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大学教育培养了那么多人,出来的基本上都会有点自己的想法。权威渐渐远去,已经很少有哪个理论,或哪个人物能得到普遍认可了!所以当人民日报在略提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摆出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同时其中掺杂着大家深恶痛绝的“腐败”,被“围剿”也算是情理之中吧!

既然人民日报都说了,价值多元化是社会现状,那么随着人民对客观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就应多干点实事,多一点包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大禹治水重在“疏”而非“堵”,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怎么看待网络舆论问题上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人民日报的观点立场没有错,关键在于没有很好了解网友心理;网友一边倒的指责也可以理解,并非针对其观点,而是腐败,任何试图为腐败“帮腔”的做法都不能被接受。笔者一直在关注网络舆论环境怎么会如此糟糕,也一直在思考,今天算是一吐为快了。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的反映。“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针对网络舆论而进行对应处理,不如想办法解决一些当前社会实际存在 的问题。上面多批评,下面多抱怨,无解;上面多努力,下面多理解,足矣!(文   志松)

来源: 四月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