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Kony 2012, 史上发展最迅猛的社交媒体事件?

2012-03-19 14:47:00 作者: 张贼小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Joseph Kony/AP)

Who is Kony?

两个星期前,这个问题会让大多数人张口结舌,但现在,能答上来的人数也许增加了几千万。

3月5日,一个叫做《Kony 2012》的视频登陆Facebook(中文版请点这里),短短10天内席卷各大主流网站,仅YouTube浏览量就在12日超过了7400万,相关视频数百个,其他各语言翻译版不计其数。这两天在大陆,各种中文版本也流传甚广,通过微博广为传播。实际上,《Knoy 2012》是由美国慈善组织Invisible Children发起的一个Campaign的前奏,针对乌干达武装力量LRA(Lord’s Resistance Army,圣灵抵抗军)首领Joseph Kony,最终目的是通过线上线下联合作战的方式,号召人们采取行动主动传播,呼唤政府介入和各界名流的关注,达到“让Kony家喻户晓”。这个视频是让人们认识Kony的第一步,视频中号召人们在4月20日在全球统一开展宣传行动,最终实现在2012年内抓捕Kony的目标。

在这个30分钟的视频中,一个被解救的乌干达青年Jacob讲述了他被Kony绑架作为儿童军经历。Kony被控自1986年起绑架并强迫超过3万名儿童为其战斗,罪行包括毁容、摧残儿童肉体、将女童变为性奴、强迫儿童亲手杀害父母等,目前正被国际刑事法庭通缉。Jacob在视频中讲诉,逃跑的儿童将会受到严厉惩罚,他相依为命的亲哥哥就因为试图逃跑被抓,在他眼前被杀害了。

Kony的暴行固然骇人听闻,Jacob的故事也着实感人,但这似乎不足以解答为什么这个题材严肃,时长也不短的慈善组织宣传片能够成功变身病毒视频,得到从美国到全球网友的疯狂传播。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视频中具备的几个煽动力极强的要素吧。首先是强调底层力量,这部视频在一开始就大赞Facebook时代网友拥有的可以“通过关注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其力度之大以至于让人们以为这是Facebook的形象广告),更在结尾重申,即使行动和捐款对你来说力所不及,那最不济也可以转发以示支持吧——于是巨大的转发量随着浏览量滚滚而来。其次是统一化和符号化,通过简单的“Kony 2012”诉求和大量统一的海报、红蓝两色来传达信息,还发售包括两条手链(人家说多出来一条可以送人)和海报传单等的“Kony 2012套盒”,通过这种统一性和视觉符号来组织人群。最后还带有一点发达国家人民自我实现和自我救赎的意味,视频里的慈善组织通过重重努力最终实现了原本被认为“不可能的任务”,成功地使美国政府同意向乌干达派出100名军事顾问;片中团队成员读着奥巴马来信一片欢呼,活生生是好莱坞励志大片灵魂附体。

当然,视频红了就有关注,几千万双眼睛之下任何隐瞒都会显得破绽百出。很快,针对视频内容的各方批评滚滚而来,包括纽约时报,纽约客,CNN等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卫报的REALITY CHECK栏目在视频发布后三天就开始检查其内容真实性,包括Kony去向、乌干达现状、Invisible Children的背景和财务状况等都成为争议的焦点,目前为止卫报的这篇揭露文章点击超过了88万。

然而不论如何,这个视频真的成功了,Kony如其所愿变得Famous,成为了网络新星,如今在力挺派和质疑派的角力下连祖坟都快被刨出来了。Invisible Children的全球知名度也大大提升,甚至已经有中国网友积极的开始建立网站准备设置中国分部。更不用说随后涌入的捐款和发售的“Kony 2012套盒”了(套盒要月捐款15美元才能获得哦)。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发动舆论攻势的可行性:所需的似乎很简单,一个好故事,一点传销似的煽动元素,一个SNS账号。上传,然后就有无数的义工帮助你翻译、传播,真是个不错的营生。

在前阵子流行的BBC短剧《黑镜子》系列第一集里,一个艺术家通过将绑架公主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引发民众关注,最终迫使英国首相在民调压力下在电视直播里和母猪交配。作为生产者,我们还可以用网络做到什么?而对读者们来说,错误信息一旦像这样病毒式的传播出去,还有机会收回吗?

责任编辑:sunger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