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留干细胞,不留骨灰;要化学葬,不要火葬

2011-10-14 18:26:58 作者: 王红旗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人类这种生命智力系统最发达的动物,已经成为地球上最庞大的物种之一,其种群数量高达70亿人;按平均体重60千克计算,总质量多达4000亿千克;按人均寿命70年计算,平均每年约有60亿千克人体物质进入分解消亡状态。

  目前人类采用的葬俗主要有火葬、土葬,以及水葬、天葬。中国古代汉族主要流行土葬,少数民族则流行火葬、水葬、天葬。例如,土家族大祭司出身的屈原因为采取了船棺水葬的葬俗,而被误传为投江自尽(注1、2)。

  对比之下,土葬符合中国人入土为安的概念,而且比较卫生,还能够保留死者身体信息及其相关文物,让人体物质进入地球生物圈的自然循环过程;其缺点是占用墓地、耗费棺木、容易攀比并导致厚葬浪费。

  火葬尽管在中国汉族古代传统观念里被视为“焚尸灭迹”,但是近半个多世纪却已经被大规模推广。其主要好处是节省棺木,而其缺点是造成环境污染、消耗能源、毁灭死者身体信息,更重要的是阻断了人体物质进入地球生物圈的自然循环过程。其它葬俗葬式,例如水葬存在着水体污染问题,天葬仅存于偏远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政府大规模推行火葬,不但远没有达到减少墓地占用土地资源的初衷,而且还衍生出殡葬收费高昂、天价墓穴、死不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能源的火葬政策。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改革目前流行的葬式、葬俗、殡葬法规:废除火葬,改用化学葬(亦可称之为液葬);不保留骨灰,改为保留死者干细胞(包括细胞膜、DNA)。

  1、死亡的定义与生命的永存

  生命死亡的实质是生命智力系统的彻底解体或不可逆转性解体。生命死亡的过程称之为死亡态或趋死态。

  对于细菌来说,死亡意味着它的DNA生命智力学和细胞膜生命智力系统的解体。对于植物来说,死亡意味着它的细胞膜网络生命智力系统的解体,以及DNA生命智力系统和细胞膜生命智力系统的解体。对于人类来说,停止呼吸、停止心跳,意味着他的神经元生命智力系统的解体,以及相应的DNA生命智力学和细胞膜生命智力系统的解体。所谓脑死亡,即人类大脑思维生命智力系统的失效或解体。进一步说,保存一个人的基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延续其DNA生命智力系统的生命;保存一个人的细胞膜(这是非常困难的),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延续其细胞膜生命智力系统的生命;保存一个人的着作和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延续其大脑思维生命智力系统的生命。(注3)

  2、骨灰并不是一种寄托思念的真正载体

  众所周知,火葬是把死者人体进行炭化处理,此过程会将死者人体生命信息全部破坏和毁灭。因此,火葬留下的骨灰,实际上并不能保留下死者原本有的生命信息,因此它并不是一种寄托思念的真正载体。

  3、新葬俗要保留每一个人的干细胞

  每一个人都有生命永存的愿望,《山海经》记载着“不死民”、“不死树”、“不死药”,表明中国在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就已经发展出尸体防腐处理技术(注4),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死者的生命信息。

  新葬俗的目的是尽可能长期保留死者的生命信息。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长期保存每一个人的干细胞,干细胞含有人体的DNA生命智力系统和细胞膜生命智力系统的信息,是人体生命信息的最好载体。应该把长期保存人体干细胞的技术应用到新葬俗里,在生前提取每一个人的干细胞(或者其它能够保存人体DNA的载体),并密封在玻璃等容器里;一部分交由亲属保存,另一部分可收存在国家生命信息库里——它们是极其宝贵的生命信息资源。

  4、提倡推广化学葬(液葬)

  毋庸讳言,死者的人体物质应该在地球生物圈里自然循环。人体物质主要是由核苷酸分子(基因的主要成分),以及氨基酸分子和酯类、糖类(细胞膜及其内外附着物、衍生物的主要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把火统统将人体物质碳化处理,不但阻断了人体物质进入地球生物圈的自然循环过程,而且造成核苷酸分子、氨基酸分子(构成蛋白质)、酯类、糖类等人体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任何新葬俗、新葬式、新殡葬法规,都应该考虑到如何充分利用人体资源的问题。对此,可以借鉴某些生物的消化液技术(属于仿生学),例如猪笼草的捕虫器里含有消化液,能够把误入捕虫器的昆虫消化成植物能够利用的营养资源(注5)。事实上,动物的消化系统分泌的消化液,蜘蛛等昆虫注入其它昆虫体内的消化液,都能够有效的把动物的肉体分解成为核苷酸分子、氨基酸分子、酯类、糖类等自己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资源。

  所谓化学葬,包括两项主要内容,其一是长期保存死者的干细胞等生命信息载体。其二是用高效无污染的消化液把死者人体分解成为核苷酸分子、氨基酸分子、酯类、糖类等可以继续利用的营养资源(由于其主要为液态,因此也可称之为液葬)。接下来,再在上述分解后的营养资源里添入锯末、草木粉末,从而加工成为颗粒状,成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重新进入“质本洁来还洁去,叶落归根回大地”的地球生物圈自然循环过程中。

  据此可知,化学葬可以保留每一个死者的生命信息,不再需要墓地、墓穴,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环境污染,可以大幅度减少生产化肥所消耗的石油等自然资源,还可以节约火葬所消耗的能源,有百利无一害,应该尽快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红旗,《屈原端午未投江,龙舟粽子船棺葬》。成都:文史杂志,2004年2期。

  2、王红旗文,萧云从、门应兆、孙晓琴图,《屈原诗歌图解》(待出版)。

  3、王红旗,《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的名词解释》电子稿,2010年。

  4、王红旗文,孙晓琴图,《全本绘图山海经》(全三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王红旗,《买盆猪笼草,欣赏它能让达尔文败下阵》电子稿,2010年。

责任编辑:陆琳琳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