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网友之声 / 正文

“咆哮”到“私奔”微博需“扫盲”

2011-05-26 13:40:09 作者: 熊传东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借助“咆哮体”、“私奔体”等来展现自我、表现个性,是可理解的,但不可触碰传统道德和语言逻辑的底线、不得伤害他人利益和感 情原则为基础,无论什么“体”,都应当有它合适的生存环境,不可满世界滥用一通。所以,有时候也要学会“自我克制”,不可随心“咆哮”或随欲“私奔”,否 则必将导致文字史和语言史真“杯具”。如果这般,就同那些“语言垃圾”和“语言暴力”没有什么区别。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某某私奔了……叩请宽恕!某某鞠躬。”继排比惊叹号和“有木有”的“咆哮体”之后,近日某财经界人士在个人微 博上公开宣布“私奔”,令一种新的填空造句格式在互联网上快速流行开来,不仅占据各大微博排行榜前列,而且形成了所谓的“私奔体”。(新华网)

日前,从“咆哮”到“私奔”……微博流行语会引发中国语言文字的危机吗?文字学家、文学专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语言专家等联合发起了世纪之问。

诚然,自去年“给力”、“浮云”等微博词汇“生造”和“剖产”之后,今年以来利用网络新流行语填空造句的风潮越来越盛,细数就有“咆哮体”、“丹丹体”、“嘉措体”、“梨花体”等……面对一些网友的乐此不疲,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担忧:“微博一出,文学将死”……

笔者不禁要问,如此担忧有必要吗?其实,张扬个性的“填空造句”由来已久,没有什么不好。网络也好,博客也罢,微博如此,均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构成不了什么威胁,更不会发生诸如某些专家学者担忧的什么会“粉碎”中国几年千的文字史和语言史之说。

相反,笔者认为,“咆哮”到“私奔”不但未影响到中国文字和语言健康传播与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语言文字的美感和性感。

显然,因为微博语言一味追求“快感”,故而,当务之急,微博语言急需“扫盲”(扫慢的谐音)。微博语言的“快节奏”,即造生字、表生词、彰生意等怪象,已超出现代人开始追求“慢时代”的思维定式。

如果从“咬文嚼字”的角度来剖析微博语言的话,这类快餐文化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且有可能动摇传统文学的根基。反之亦然,如果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来深度分析微博语言的话,又有它的生存价值和表现意义,毕竟它带给了一部分人的快乐感和高潮感。

照理说,从“咆哮体”到“私奔体”,都是一种语言学上所谓的“仿拟”和“框填”手法的运用。这些网络语体的流行,其实就相当于找到了一个 “框”,把不同的表象和内容放进“框”内,产生一种语言游戏的效果……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可质疑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是一个语言的“篮子”,网 友在填空的同时,也可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填进句中,其情感宣泄和自我释放的效果得以较明显展现,帮助快节奏的都市人抒发压抑的心情,具有积极 意义,无可厚非。

当然,无论单从“咆哮体”,或是“私奔体”延伸开来,填空造句式的网络沟通方式,实际上折射了一种开放式的文学形式,体现了“读者都能成为主 角”的新趋势,并给我们过去严肃和古板的语言环境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从“咆哮”到“私奔”,又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应该说,因为“给力”所以“雷人”,因为“咆哮”所以“私奔”,因为“超速”所以“超生”……凡事都要有“底线”,不可太“张扬”、不可太“荒 谬”,不可滥用一通、更不可太随心所欲,否则让人觉得“无理取闹”和“哗众取宠”。其核心精髓就是,要依据其语言适用的场合、语境、对象及表达目的而定。

综上,笔者以为,借助“咆哮体”、“私奔体”等来展现自我、表现个性,是可理解的,但不可触碰传统道德和语言逻辑的底线、不得伤害他人利益和感 情原则为基础,无论什么“体”,都应当有它合适的生存环境,不可满世界滥用一通。所以,有时候也要学会“自我克制”,不可随心“咆哮”或随欲“私奔”,否 则必将导致文字史和语言史真“杯具”。如果这般,就同那些“语言垃圾”和“语言暴力”没有什么区别。

责任编辑:任竟慧
来源: 求是理论网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