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影视书评 / 正文

商业规则内的反抗

2011-02-09 14:57:49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掩卷看书名突然觉得有趣,《剥削好莱坞》中的“剥削”一词似乎不再是单指罗杰在剥削片领域的探索历程,而是具有了一种反讽的意味:用好莱坞制定的商业规则,去反抗好莱坞大公司大制作的电影模式——“剥削好莱坞”的提法不禁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剥削好莱坞》是好莱坞的B级片之王、第82届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得主罗杰·科曼的口述自传。在这本被独立电影人奉为圣经的自传中,罗杰讲述了他的电影传奇———如何从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送信小工,一跃而成为低成本剥削电影界的领袖人物。这世上有一些地位或价值特殊的人,通过了解他,人们就足以了解一个领域,罗杰·科曼就是这样的人。

B级片或是剥削片,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大致上的定义是以色情暴力血腥等为卖点的小成本电影,贴上的都是“低成本,低格调”的标签。但是罗杰·科曼的叙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曾被视为“下三滥”的电影类别。更重要的,他对电影业的认识让我重新思考电影的本质。

电影是一门艺术,但是电影诞生之初就注定与商业运营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艺术与商业二者间的平衡如此的难以把握,以至于稍有偏向,便会堕入曲高和寡 或是哗众取宠的境地。而罗杰·科曼一开始就不避讳地说:“电影是一种妥协,艺术和商业要五五开。”作为美国独立制片拓荒期的传奇制片人,罗杰·科曼以超低 预算、超短拍摄周期、极高的拍片效率和成功的票房而闻名,他的影片常规预算只有几万到十几万美元,拍摄周期不超过一周,最快的《恐怖小店》竟然只花了两 天,但是近400部电影却几乎部部保证商业成功。

他对电影业运作的驾轻就熟并不妨碍他追求电影的艺术性。据说,诸多欧洲著名艺术电影,都是通过他引进美国发行的。而且,因为罗杰直面了艺术与商业在 电影中的不可分割,他的片子常常显得赤裸而直面人性中的很多天然本真。并且,他所致力于的通过掌握低成本电影的制作技巧而拍出主题千变万化的各类型影片, 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让观众不觉得沉闷,这也让他的电影比起一些自诩为艺术电影的作品更为简单和坦率。就像作家刘震云说的:“向生活要艺术,艺术就是活生生 的;向艺术要艺术,电影里就会充满假脸假胳膊。”

罗杰对于电影市场的运作得心应手,也使得他能成功搭建一个电影圈的入门平台,并提供给那些籍籍无名却有着天赋和实力的电影新人。在电影圈这个难免被 功名浮云“遮望眼”的世界里,这个平台成为了乔纳森·德米、詹姆斯·卡梅隆等诸多国际巨星迈入电影界的第一步。如果没有罗杰,没有B级片这样的小成本电影 提供的平台,这些巨星的艺术才能可能永远都要被埋没。

掩卷看书名突然觉得有趣,《剥削好莱坞》中的“剥削”一词似乎不再是单指罗杰在剥削片领域的探索历程,而是具有了一种反讽的意味:用好莱坞制定的商业规则,去反抗好莱坞大公司大制作的电影模式——“剥削好莱坞”的提法不禁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责任编辑:renjinghui
来源: 四月网
相关推荐: 规则商业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