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杂志 / 环球财经 / 正文

张斌:巨龙之心——中国喷气发动机工业的腾飞(3)

2013-04-16 17:14:00 作者: 张斌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航空工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军民结合型产业,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航空工业是工业技术的最高巅峰,堪称现代工业的皇冠。

法国第一款喷气发动机“阿塔”101出现于1946年,之后法国人在这型发动机上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改进、升级。从“阿塔”101到“阿塔”9K-50,从1吨级推力到7吨级推力。长达20多年时间里,几乎所有法国战斗机上使用的发动机都是自同一个核心机改进而来的。甚至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用于“幻影”2000型战斗机的M53型发动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阿塔”的延续。

“阿塔”的成功,其实就是核心机的成功,类似的例子在美国航空发展史上也能找到。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GE9核心机,最初发展为F101涡扇加力发动机,用于B-1B战略轰炸机。之后在GE9的基础上发展出GE15核心机,以此为基础研制了YJ101涡喷发动机,但败于普惠的F100发动机。但通用电气将YJ101的压气机放大为风扇,研制出F404涡扇发动机,成为F/A-18舰载机的动力,F404与F101技术结合产生了用于F-15和F-16的著名发动机F110。同时,还以GE9核心机为基础,研制了LM2500舰用燃气轮机和用于A320等客机的CFM56涡扇发动机。

以GE9一个核心机为基础,美国不仅解决了F-15、F-16、F/A-18等战斗机和各类军用舰艇的动力,还开发了明星级的民用发动机产品,不仅满足了国防的需求,还获得了客观的利润。

巨龙之心

与之相比,我国在喷气发动机的研制上太“勇于取舍”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优秀的核心机对整个航空工业能够起到多大的推进作用。其结果就是进行了大量重复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批性能各异的喷气式发动机生产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航空工业的需求,但却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掌握先进喷气发动机研制的整个体系。

所幸的是,在走过许多年弯路之后,我国已经认识到了航空科技预研和核心机的重要战略意义。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开始推进航空推进技术验证计划,在此计划基础上建立了系列核心机及派生发展体系。预计未来这个体系所发展出的发动机,基本能够为我国军、民用航空工业进步提供所需要的全部动力。

但笔者在这里却要为航空科研的热潮泼一瓢冷水。

历史上,中国航空工业因为重生产轻科研,吃了大亏。在未来的发展中,千万要避免矫枉过正,再犯相反的错误。在航空工业上也是有过类似教训的。

美国的两家喷气发动机巨头中,普惠曾经借助大量使用先进技术提高性能,在TF30和F100发动机项目中胜出,但由于采用的不成熟技术过多,项目进程中多次遭遇技术瓶颈。结果空军让通用电气重新加入竞争扳回一局。

但到了为“先进战术战斗机”(即后来的F-22)提供动力时,通用电气为了能够彻底压倒对手,采用了先前普惠曾经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尽一切可能,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先进技术以提高发动机性能。最终的结果,是美国空军以普惠F119的技术风险和成本较低,同时也能满足需求为由,宣布普惠胜出。

这个例子说明,在工业发展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可言,只有采用适当的平衡战略才能获得成功,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生产与设计,其实跟创新与继承一样,是技术进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无论过分偏向于天平的哪一端,最终的结果都是倒下去。

包括航空工业在内的任何工业体系,都是有其固有规律的。只有生产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科研、设计才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单方面强调生产固然不对,但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科研、设计中,生产环节得不到保证,设计出来的产品无处可用,恐怕科研、设计最终也难以获得保证。

2012年,政府下决心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0亿人民币,用于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这绝对是可喜的事,但同时,笔者也希望国家对军、民用飞机领域给予足够的重视,投入足够的财力、物力。让航空科技的发展真正形成生产力,成为腾飞巨龙的心脏。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环球财经
1 2 3
相关推荐: 喷气发动机航空工业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