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杂志 / 环球财经 / 正文

张斌:巨龙之心——中国喷气发动机工业的腾飞(2)

2013-04-16 17:14:00 作者: 张斌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航空工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军民结合型产业,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航空工业是工业技术的最高巅峰,堪称现代工业的皇冠。

在引进仿造的基础上,我国也逐步开始尝试自行研制、改进喷气式发动机。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喷气发动机研究室,开始参照涡喷-5研制喷发-1A。1962年提出把涡喷6发动机改型为涡扇发动机。1965年开始对涡喷7发动机进行改进,称为涡喷7甲。

从当时世界航空发动机的整体技术水平上看,中国在自行研究、设计方面绝不算落后。

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喷气发动机喷发-1A于1957年开始研制,到1958年中就正式装机试飞。当时几个拥有喷气发动机研制能力的国家中,法国自二战结束起就开始“阿塔”101的研制,但直到1951年底才第一次试飞成功。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将涡喷6发动机改型为涡扇5发动机,是1962年的事情。距离全世界第一种实用涡扇发动机,英国罗-罗公司的“康维”投入批量生产不过3年。而KC-135、波音707和DC-8等飞机所使用的大名鼎鼎的普惠JT3D的研制工作,则开始于1957年,仅仅比我们领先了5年时间而已。

无可奈何的下马

但令人遗憾的是,上世纪70、80年代,包括喷发-1A、涡扇5、涡扇6和涡扇8等大批自研、仿制喷气发动机却无可奈何地下马。这其中有很多型号都已经完成了试制、试车,甚至已经实际装机进行试验了。虽然各自还都存在问题,但说他们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并不为过。

这些因为种种原因被迫下马的发动机中,不乏设计思路先进,性能超前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其中某些型号如果能够走下去,我国在航空工业方面应该能够获得跨越式发展,当今航空工业的面貌也会大为不同。

以涡扇5为例,这种源自涡喷6的涡扇发动机虽然最大推力只有35.5千牛,远远小于同时期美、英研制投产的JT3D和“康维”等型号。但他却采用了压气机可调叶片等当时相当先进的技术,而且在推力增加的前提下,油耗率比涡喷6有着大幅度下降。同时他还是我国对涡扇发动机的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

如果这型发动机能够最终投产,那么我国就能提前很多年拥有独立生产涡扇发动机的能力,在喷气式发动机领域就会再一次走在世界前列。但由于原计划装载的轰-5改进计划下马,这型已经走到实际装机实验的发动机最终夭折了。

再比如涡扇6,这型发动机是1964年提出,1966年开始试制的。虽然当时正处于十年浩劫的动荡时期,但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之下,这型发动机到1968年就开始台架运转试车,到1980年时,发动机性能已经达到了设计指标。这种发动机的性能,放在当时的世界上也丝毫谈不上落后。

由于使用了提高涡轮进口温度等先进技术,涡扇6发动机的推力相当大,其设计最大加力推力达到122千牛。与之相比,上世纪70年代美国研制的第三代大推力先进涡扇发动机F100-PW-100的加力推力也不过100千牛左右。

涡扇6上使用了一定数量的钛合金材料,并利用技术手段减重,使得发动机推重比达到6。与其同时期开始研制的法国M53型涡扇发动机的推重比也不过如此。

即便到了今天,我国在先进歼击机上所使用的俄制AL-31F,最大加力推力也不过跟涡扇6相当,不过在推重比方面比涡扇6具有优势而已。

如果涡扇6能够最终列装,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最多也不过落后10年左右而已。但随着原定采用涡扇6发动机的歼-9式歼击机下马,涡扇6也被放弃了。

更加令人无语的是,技术先进,性能超前的涡扇6下马后,负责涡扇6发动机研制工作的606研究所从1984年开始了涡喷14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此研制工作历时18年,直到2002年,涡喷14才设计定型。而到这时候,这款发动机在性能上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可言了。

错误的思维模式

这些损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科研人员不够努力吗?肯定不是,实际上,涡扇6研制过程中使用部门曾突然追加性能指标,要求将发动机加力推力进一步增加到138千牛。即便面对这种不尽情理的要求,科研人员还是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拿出方案,完成改进。新的涡扇6改不仅在推力上达到了使用部门的要求,推重比也进一步超过了7。这种速度,如果不是有空前的工作热情,不是尽了最大努力,恐怕是很难实现的。

那么,是国家在发展航空技术方面决心不够,或者政策上没给出足够的保障吗?也不尽然。其实放弃涡扇6后,606所承担的涡喷14项目,就是国家为了保持科研能力,避免设计队伍流失而下达的。可以说,国家在明知这个项目没有太大价值的前提下投入财力物力,就是为了给科研队伍提供足够的保障。这种决心也不可谓不大。

其实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从喷发-1A开始,直到用于运-10的涡扇8,无论上马还是下马,都与所装载的飞机有直接联系。这些发动机之所以被放弃,就是因为失去了原计划中的装载机。而其他那些成功的发动机之所以保留下来,也是因为装载它们的飞机投入了使用。

这证明,当年我国的航空工业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飞机型号牵头、生产先行思维模式。整个航空工业是围绕着飞机展开的,一型飞机的成败,决定了与之相关的一切零部件是否能获得支持,是否能投产。是否能投产又直接决定了一个发动机型号能不能存在下去,无论这个型号已经走了多远,距离成功有多近,技术上是否有保留价值。

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跟航空工业建立之初大量引进苏联先进型号有莫大关系。当时引进一款世界先进水平的喷气发动机太方便了,引进之后,单纯的仿造生产也不难。使得从决策者的角度看,先进喷气式发动机很容易得到,进而错误地认为自行研制设计也应该不难。结果就导致了在科研上稍遇困难、稍有拖延就失去耐心,轻言放弃。总是希望能够引进或者仿制国外现有的成熟型号,以回避困难。

作为对照,与新中国几乎同期建立喷气发动机工业的法国,却由于坚持独立自主搞科研,坚持搞属于自己的喷气发动机,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环球财经
1 2 3
相关推荐: 喷气发动机航空工业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